我们学草书时,之所以要临摹古人法帖,是为了学到正宗且丰富的笔法,以杜绝“草书不规范”的弊病专业配资论坛资讯,达到“随心所欲不逾矩”的境界。那么,谁的作品最值得也最适合初学者临摹呢?学界认为是王铎。
首先,王铎的草书融合东汉、魏晋六朝、唐、宋、元、明历代名家之精髓,堪为“草法的集大成者”;其次,相比于“二王”、张旭、怀素,他的草书笔路更为精细细腻,上手难度又比较小;再与米芾、、董其昌相比,他学古但不泥古,活学活用、不落窠臼,法度与意趣做好了平衡。
所以,王铎的草书深得中日书坛的推崇,沙孟海评价:“一生吃着二王法帖,天分又高,功力又深,结果居然能得其正传,矫正赵孟頫、董其昌的末流之失。”启功盛赞:“觉斯笔力能扛鼎,五百年来无此君。”日本书界更是跪服,认为“后王(铎)胜先王(羲之)。”
王铎曾说“书不师古,便落野俗一路,如作诗文,有法而后合”,到了晚年时,达到“妙合古人”的境界,他用8年时间,将毕生所学写成数十件草书,以诸名家的笔意创作。其子王无咎将它们收录在《拟山园帖》中,摹刻上石,保存至今。
后人则将《拟山园帖》中所有的草书法帖合为一卷,至今仍是学草书者的“圭臬”,全卷百余行、超过2000字,纵约26厘米、横超过10米,几乎囊括了日常所有常用汉字以及历代草书大家的核心笔法,是“直入晋唐”乃至超越古人的一部教科书。
此作得晋人“潇洒流落”的使转精髓,又吸收颜真卿《祭侄文稿》的沉雄笔力与米芾“刷字”的爽利劲健,将颜体的浑厚与米字的欹侧融入草法;对张旭、怀素狂草的连绵气势亦有深入研习,却摒弃其过度狂放,保留理性法度。
中锋行笔,笔画如“锥画沙”般劲健圆融,长画中段常以细微提按形成“屋漏痕”的自然质感,起笔重按后渐提,末端略顿,线条中段暗藏起伏。转折处多外方内圆,同时善用涨墨与飞白对比,笔锋饱蘸浓墨时一气呵成,形成沉雄厚重的块面。
结字欹正相生,开合造势,中部笔画密集紧凑,撇捺等外延笔画大胆舒展,形成“内紧外松”的空间关系。字组间讲究大小、欹侧、疏密的对比,形成动态平衡,字组连绵处一笔贯穿数字,断开处则以气脉相连,使行气如江河奔涌。
吴昌硕评其“草书气格雄强,三百年来无出其右”王铎草书不仅在于技法的精熟,更在于他在坚守传统法度的同时,以强烈的个人风格突破了明代帖学的僵化,是既重传统又重个性的典范。
而今,我们将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复制,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,便于您临摹和欣赏。如果您感兴趣,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!
富深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